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系

2024-05-03 23:19

1.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系

动力工程系是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本科专业及动力机械工程、轮机工程博(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教学、科研单位。动力工程系在柴油机智能化技术、高效低排放发动机、发动机代用燃料和新能源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军工及企业委托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研成果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目前,动力工程系拥有中国船级社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交通部节能培训中心二个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并承担相关行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动力工程系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系

2.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高孝洪,主要从事轮机仿真、内燃机代用燃料、智能交通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任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他所主持的课题获“七五”、“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严新平,主要从事运输机械(系统)监测、诊断与控制;摩擦学系统与磨损预防;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安全与运载工具智能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首批入选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入选国家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划”;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划”优秀教师。获得省部级成果19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和湖北省、武汉市等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16项。杨建国,主要从事柴油机监测、诊断与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曾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曾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范世东,一直从事动力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陈辉,长期从事船舶及内燃机系统的计算机实时建模;仿真及仿真训练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和智能交通仿真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交通部青年教师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部“新世纪”人才学术带头人。刘正林,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推进系统性能优化、摩擦学系统及表面工程。现任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有5项课题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在各种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40多篇论文,其中有4篇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ISTP”收录;8篇被“EI”收录。鲁凯生,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应用、多元有理函数系统和电网络,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监测与控制、应用软件开发、GPRS技术应用、单片机和DSP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英国科学文摘等收录50多篇次。有两项科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部评为优秀项目。周瑞平 ,长期从事舰船动力装置CAD、船舶动力装置经济性与可靠性、振动与噪声等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轴系集成计算软件、集装箱船和散货船装载仪、柴油机推进轴系振动分析系统、船舶推进轴系校中标准(船舶工业行业标准)等成果,在国防和民用船舶设计、修造、教学等部门得到了很好地应用。近5年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1项,参与科研项目18项,现在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按姓氏笔画顺序)丁彰雄 向阳 吕林 李格生 周新聪 钟骏杰 赵在理 钱作勤 喻方平特聘、名誉教师姓名 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温诗铸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院士徐滨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士冯常学美国Bradley University丁光健澳大利亚Monsh大学、高级研究员孙小波美国IMPCO公司高级工程师宋又王德国德中教育交流中心J.E.S Vena-t加拿大新 斯威克大学教授金东寒711所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Mohamad.S.Qatu美国Ohio州立大学陆 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终身教授严 立大连海事大学金属所、教授潘卫民上海711研究所热气机工程中心教授王 津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教授彭永和南京长江油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总轮机长周民彪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研发中心研究员级高工邢申生长航(集团)货运总公司总工程师兼船技处长杨其明北京铁路局北京科学技术研究所李 健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3.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科研及教学平台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由四个实验室和一个仿真中心组成。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7600m2,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数为640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4200万元,其中LMS振动噪声测量系统、油液分析系统、轮机综合实验室、发动机结构与性能仿真分析计算工作站、MSC.Software大型有限元分析计算工作站、轮机仿真实验台、电力推进实验室都是最全国先进的实验设备之一,主要从事柴油机智能化技术、轮机仿真与控制技术、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高效低排放柴油机的研究、内燃机动力装置性能与可靠性、船舶机械磨损控制与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试验研究,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实验任务,为学生创造了优厚的学习、实验、实习、科技活动等条件。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科研及教学平台

4.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热能工程系

热能工程系,包括船舶动力装置、空调制冷技术工程和热工基础三个教研室,是轮机工程硕士、博士点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本系承担了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成果显著,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系建立了具有热能工程特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在船舶动力装置、空调制冷技术和动力机械热分析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系统仿真与控制研究中心: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系统控制技术、系统仿真技术、视景仿真、监控与数据通信、模拟器制造与开发模拟器培训等教学和科研工作。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轮机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最早从事轮机仿真及控制技术的单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开发队伍。先后完成轮机模拟器及相关产品开发和推广共计20台套,项目合同额近3000万元。

5.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伴随着我院教学与科研的快速发展,我院在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2003年联合主办“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s”国际学术会议,Xian,China;? 2004年主办“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 Room Simulators” 国际学术会议,Wuhan,China ; 2004年主办“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国际学术会议;Wuhan,China ;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0人次。该院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院际合作关系。主要有: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英国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加拿大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 日本 东京工业大学。频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的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近年来我院共派出科研人员近30人次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和科研合作,接待外国专家100余人次。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6.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主要教学成果奖

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 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 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4) ● 《船舶机械修理工艺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柴油机制造工艺学》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0)工程机械内燃机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简明内燃机维修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交通运输机械针对性维修策略与应用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1)船舶动力装置原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船舶辅助机械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船舶油处理装置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2003)

7.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轮机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5个博士点及5个硕士点。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在船舶柴油机的智能化技术远程在线诊断及船舶轮机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领域搭建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⒈重点学科轮机工程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⒉本科专业轮机工程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⒊硕士点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舰船电力推进及自动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⒋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⒌博士点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舰船电力推进及自动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⒍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1995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立建站的,分别由交通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共同负责建设。本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建站以来招收博士后10人,出站5人。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于2003年10月经人事部批准设立,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负责建设,涉及单位有航运学院、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覆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点,该学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前沿研究方向,达到了国内领先的研究水平;有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22名,国务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学术梯队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

8.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

学院一直以来以“学术至上、教书育人”为宗旨,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实施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新兴与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毕业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港口、船舶、海事管理、汽车、油田等行业,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连续三年居全校第一;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0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